学习赵蔚芝

都光珍

 

今年是我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赵蔚芝先生诞辰95周年。先生的子女们商议把一些记录和回忆老人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过世之后来自先生的学生、同事及朋友们的部分纪念文章汇集成一本书,以表缅怀之情。87日下午,我与赵蔚芝先生的长子赵先珉老师相约在办公室谈论此事,先珉兄提出希望我能够给书作个序。赵蔚芝先生是全国优秀教师,我对他一直很崇敬,但作序实不敢当。因为先生的人生履历这部书历史厚重,博大精深,担心学习不够、理解不深而难表其意。出于向先生学习的初衷,今年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品味先珉兄送予我的资料,心中满满的都是敬仰与感动。

一、“生平致力园丁录,已竟前编作续编”——教书育人的典范

赵蔚芝先生从19岁投身教育,到74岁离休,前后从教达五十余年。作为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他最为真诚执着的认知和实践。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无论乡村学校、城市学校,无论私立学校、国立学校,无论少年、成人,无论小学、大学,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标准和底线。他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数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口讲指画,教书育人。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我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并未绝望,认为迟早会改变这种局面。不管职位高低,不管待遇多寡,不管环境顺逆,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始终未变。他的同事王志民说:“先生在历届毕业生的心中,树立起一座真正的为人师表的丰碑”。“在解放前,他是遵从儒家思想,依照古训,坚守师德从事教学。解放后,他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先生的子女们对父亲事业观朴实客观的评述。1979年,他在《获释抒怀》中写道:休放韶华随逝水,应教硕果送流年。生平致力园丁录,已竟前编作续编。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念与人生追求跃然纸上。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不知道赵蔚芝先生是否看过这段话,但他确实是这样做的。他对学生的严厉、严肃、严格是出了名的。有学生得了59分,必须复习补考,在严格要求中使学生终生受益。有学生字迹潦草,作业写了3遍才通过,一下改了写字心燥的毛病。赵蔚芝先生对学生学习、生活、同学相处非常关心。在任中学老师时,作为语文教师,语文课之外的理科课程的问题,他热心帮助解决。学生回家拿饭,他根据居家远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周末时一组回去一人,省出时间学习,减少奔波之苦。教育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他以身作则,注重引导。中学任教时,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经常到班里和学生聊天,谈学习、论时事、讲人生,无所不谈。和学生一起看电影、爬山逛庙,有一次和学生步行180里去登泰山,学生与他亲密无间。2012年底,几十个白发老人在先生去世后,一起到老师家看望师母,怀念恩师。北京邮电大学李玲教授是他一个中学的学生,在《蔚芝诗选》的序言中,她写到:“为什么赵老师至今能吸引着他50年前的学生?这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本质的一点是那隐藏在他严肃面孔后面对学生的一颗爱心,有时通过他那不容易被察觉的抿嘴一笑,这种深藏的爱便流露了出来”。

赵蔚芝先生的很多学生都出口成诵,提笔成文,语言和文字功底扎实,有的学生即便不从事语言文字专业,也具有丰厚的古文素养,这与他刻意精研教法和无意营造的专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年轻学子要领路,好的教师靠影响,这两点,他都是榜样。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引领学生。教中学时,他备课除了每篇的教材分析,还记录每节课的活动内容;在教师进修学校时,把教学内容分类写成讲稿,如小说教材分析,古典文学讲义;在淄博师专时,不仅分析教材,还将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对照翻译。课堂作业,有背诵、有回讲、有默写、有答问;课下作业,要求每人都要保证时间和质量;对于难解的字句,凡已讲过的,让学生说出哪里出现过,引导他们找原文对照理解,义同的加深理解,义异的通过比较积累新意。课上课下几个循环下来,学生知道了怎样学习。几个知识单元下来,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成就感。他除了重视知识传授,还重视学习环境。他的板书清晰条理,一字不改,知识体系一目了然。他布置的作业每人每份必阅,每批必严,许多学生都把先生批过的作业本珍藏起来。他对教学方法的驾驭艺术、对课堂教学的充分准备、对学生学习的认真要求、对知识体系的深入浅出,让学生体悟着知识的精彩,激发着学习的兴趣和职业精神。

严谨做人做事做学问是赵蔚芝先生的一贯作风,也是他众口如一的口碑。他不仅对学生严,对自己也严。1989年动乱时有学生罢课,他坚持按时到教室上课,即使班里有三四个学生,他也会完整地上完每堂课,他认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天份。他上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拖堂,他的备课本没有连笔字,在学校备课检查中常作为范本展览。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必定有圆满答复。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他必定认真完成。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曾评价他的著作:“赵蔚芝先生态度极为认真,一丝不苟,对原著中的语词本源,典故出处,以及作品本事,一一稽考索出,绝不囫囵说之,且极少错误”。他的学生梁文兴曾就梁山好汉写了一百零八首元曲小令请老师修改。第一次取文稿时,原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铅笔修改痕迹,每首、每句都被披阅过,皆按曲谱标出了平仄和入韵提示,并听先生仔细讲解了小令写作的基本要求。第二次取稿时,有九十首留下了先生的修改笔迹,尽显师道、师表悔人谨严之风。

二、“特向天如学七录,知其不可而为之”——潜心学问的典范

赵蔚芝先生学识渊博众所周知。同事和学生向他请教问题,都会得到完美的答案,小到一个字词的解释,他都会引经据典,让人茅塞顿开。他的知识宝库源于涓滴进益和勤学苦读,与他接触较多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各种环境中读书的情景。在他蒙冤接受管制时,不能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他在无奈之余,反而倍加勤学。在《牛棚抄书》一诗中,他写到“特向天如学七录,知其不可而为之”。天如是明末张溥的字,曾将一生读过的书抄录7遍。他效仿张溥,在难以走上讲台的日子里,利用劳动之余大量读书,并用收集来的废旧传单、试卷、大字报,在背面工整地抄写经典古籍,以14开本抄写了《老子》、《说文解字》等典籍21册,补抄了《东坡七集》、《乐府诗集》等缺失卷册,所抄书籍摞起来厚度近半米。1962年他从济南调回淄博一中时,书籍、杂志,写的备课笔记、讲稿、讲义和抄写的资料,共带回了大小十三麻袋。历代学者肯定并鼓励治学要博闻强记,在这方面赵蔚芝先生也堪称典范。他生活朴素,在物质方面几乎没什么要求,但买书却极为大方,购买了全套的二十五史,有些古书的残本孤本在他这里也可以见到,在家里建成了专业性的小型图书馆。他买书不是藏书,而是抄录、研读、背诵,许多经典篇章都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1999年,李玲来淄博参加先生从教50周年座谈会,在老师家中谈到了《红楼梦》中的《桃花行》和《柳絮词》,先生脱口而出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这年他已经80岁。“誓夺前茅不顾身,半生赢得鬓如银”。这是赵蔚芝先生对自己读书为学的写照和态度。

在赵蔚芝先生的学术研究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围绕淄博,古为今用,不重复前人劳动。他先是研究赵执信,其次研究齐文化,再是研究蒲松龄,先后出版了《赵执信诗选》、《<谈龙录>注释》、《赵执信全集》、《赵执信诗歌选译》、《稷下学宫资料汇编》、《晏子春秋注解》、《聊斋诗集笺注》、《聊斋词集笺注》等著作,发表了《赵执信和<长生殿>案件》、《赵执信和王渔洋在诗坛上的分歧》、《神韵说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从文学的角度看淳于髡》、《司马迁介绍稷下先生为什么不提宋钘、尹文》、《论鲁仲连的思想》、《谈<聊斋文集>的作品体裁和编纂》等一系列论文。这些专著,“除《晏子春秋注解》外,其余的都没有人搞过,都具有拓荒的性质,填补了这些方面的空白”(赵蔚芝:从专业思想谈到教学和科研)。论文也“对稷下作家和王、蒲、赵三人的作品、主张,提出了新的意见”(同上)。这种至真至正的学风为淄博文化名人和乡邦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我们常说“成就大师”这句话,我想,大师就是这样练成的,它源于踏实、创新和坚持。

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搞学术研究立志高远,耐得住寂寞,对确定的目标一意坚守,痴心不易。他在离休前,教学任务繁重,古籍资料也不丰富,他请人从山大图书馆借书,把晚上和节假日时间用上,潜心其间,孜孜不倦。离休后在别的老人颐养天年的时候,埋头书斋,足不出户,手录笔耕,日夜不辍,在90年代他70高龄的时候,出版了4部著作,在学术研究领域大放光彩,可谓学而有恒,老而弥坚。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是60岁以后,更确切的说多数是70岁到80岁之间完成的。他对赵执信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已着手,即将出版时遭遇文化大革命,原稿失踪,功败垂成。恢复工作后,凭记忆复原原稿,年届80之后,还埋头于《赵执信诗集全注》。在他的学术世界里,没有枯燥无味,没有度日如年,有的只是书香弥漫与求知之乐,是疑窦顿开的喜悦,是与贤人对话的智慧跳动与思想丰足,是承前启后的学术事业与文化责任。而这正应是学者的本能本份和知识传承与创造的本然。

对中国古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是求知方法,也是治学方略。对赵蔚芝先生来说则还体现为一种文化情怀。古人读书有“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之说,先生认为,应该加上“足到”。他认为“四到”所读的书,基本上是从书本到书本,都是别人介绍的知识,通过“足到”现身经历体验,不仅可以丰富新知识,还可以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在一首小诗中他写道:“为向先贤探旧迹,残年不患旅途忙”。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作为六十多岁的老人,他连续用了八年暑假时间,孤身一人,自己出资,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有计划地完成了齐鲁行、三国行、幽燕兴、洛阳行------。“探奇喜涉水,览胜爱登山”,“我有山水瘾,不死不肯休”。他的旅游以游历古书中提到的名地、名胜、名迹、名人故居为主,实际是获取知识的另一途径。他说:“不临其境,不解其味”。凡是涉及自己所教、所研的地方,身临其境,尽量去体会、感受,探寻古人的写作境界,旅途中写下了许多咏怀、咏古、咏物、写景的诗作,延展了文化学者的人文承续脉迹。

三、“前峰当道疑途绝,绕过山头路更宽”——高风亮节的典范

文革期间,赵蔚芝先生被下放农村劳动。在劳动归来的路上,面对红艳的枫林和清澈淄水,他欣然写下:“霜染崖枫色倍丹,清淄曲折习天寒,前峰当道疑途绝,绕过山头路更宽”。即使身处逆境,仍瞩望前程,信心饱满,表达出经霜历雪、勤于磨砺的锤炼欲望,展示出不畏难、不畏怨、不畏困、不畏苦,一往无前的坚强人格。他在为一度枯败终又盛开的菊花题诗时写到:“盛夏迎来一度枯,幸粘秋雨叶茎苏。芳期已过开何艳,历尽艰危不认输”。文革中他被打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绳索缠身锤杖加”、“赤手光头沐酷阳”、“发留半面判阴阳”,受尽屈辱,但他却释然处之,将抄书当做韬光养晦,将劳动当做磨练意志,硬是挺过多次沉重打击。在《解嘲》一诗中,赵蔚芝先生不怕挫折、面对现实的坚强性格昭然彰显:“未窃金丹负盗名,老君炉练不留情。此身端赖纯青火,铸得钢筋铁骨成”。

赵蔚芝先生既有铮铮硬骨,更有大度从容,其蔼然长者风度更是惠及后学。他善于奖掖后进,不藏私、不留情、不计较,甘为人梯。学校、社会各界慕名登门求教,要求帮助审阅文章、修改稿件者络绎不绝,他都尽力满足。在淄博一中任教时,他挤出时间为淄博北部地区学校的青年教师讲授古代汉语,介绍文言文备课经验,并进行观摩教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淄博师专时,王志民老师有三年的时间两次到山东大学进修,他承担的课程更多的由赵蔚芝先生分担。王志民说:“他的学者之风,长者之度,无时不在影响着我,时时给我以鼓励,催我奋进。”他在文革中蒙受不白之冤,却淡然面对,“翻身莫诉沉埋苦,劫免人间实幸留”。在他受管制期间,有学生路上向他问好,他却拉下帽子装作不识,以免给学生带来麻烦。

赵蔚芝先生对教学兢兢业业,对学生一往情深,对学问不懈追求,生活中却是抱朴守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他生活极其节俭,从未穿过高档衣服,衣服穿得很旧了才换新的。他一生未穿过皮鞋,一年四季,冬季穿布棉鞋,其它三季穿布便鞋。母亲给他买了一块呢子,他却一直没有做成衣服,并写诗辩解:“尚乏微功酬社会,能穿美服耀乡邻?”他的一日三餐极其简单,每餐都是家常便饭,一个菜,再加几块咸菜。他在学校住校,就到食堂排队打饭,常常是一个两角钱的菠菜汤或白菜汤,再加一个馒头就是一顿饭。1983年,儿子先勇有次晚上到学校找父亲,看到父亲就着咸菜用一把断了柄的陶瓷汤匙在吃泡煎饼,边吃边看书,一问才知食堂没饭了。有人劝他年龄大了,生活不要太清苦,他却以此为乐事。赵蔚芝先生与大家相处亦是君子之交,不拉拉扯扯,不背后议人,不发牢骚,对物质待遇从不斤斤计较。对于提职、晋级、评职称、评先进全凭组织处理,得之不喜,失之无怨。由于历史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时,与他一起参加工作的人都办了离休,只有他是退休,尽管心理不平衡,但从未纠缠,拖了8年才得以解决。

四、“难攀骐骥驰千里,愿效弩骀驾十年”——自励奋发的典范

从古至今,老而好学、老而有成者始终是令人敬仰的对象,姜太公、佘太君、齐白石——许多鬓发如银的老人依然勤奋努力,依然壮志昂扬,取得了众所仰慕的成就。赵蔚芝先生文革结束后走上大学讲台已经60岁,是别人退休养老的年龄,而蔚芝先生却又工作了14年,并且从60岁到93岁,一致没有停下学习写作的脚步。他在《获释抒怀二首》中感慨地写到:“跨上征途快着鞭,馀生幸获二重天。难攀骐骥驰千里,愿效驽骀驾十年。四害已除心益壮,六旬虽届志弥坚。”在教学岗位上,他上讲台、编教材、带教师,搞学术,敬业务实。社会工作方面,政协提案、调研考察、学术会议、文稿指导,尽心竭力。在这期间,赵蔚芝先生的学术事业厚积薄发,著作、论文不断问世,并多次荣获省、市社科成果奖。74岁离休后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天假其年,笔耕墨耘,手中又诞生一批重要成果。《聊斋诗集笺注》、《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晏子春秋>注解》、《聊斋词集笺注》、《赵执信诗集笺注》、《蒲松龄志》、谈<聊斋文集>的作品体裁和编纂》、《<春秋左氏传>质疑》等著作和论文,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几乎每隔一到两年就会有学术成果面世。“谁信白巅叟,年残气尚豪。曾攀岱岳险,何惧鲁山高”。他在耄耋高龄的奋斗和作为,更多地展示了一种责任、志向和追求,这种不惧险难、坚守如一、敢于寂寞、奋力登攀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说,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他勉励广大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遍览赵蔚芝先生一生,他在育人和为学的道路上坎坎坷坷,饱经磨难和沧桑,但面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对理想的追求始终坚定不移。必赢bwin线路检测在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征程上,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靠的正是广大教师像赵蔚芝先生那样,在各自岗位上对“学问之师”和“品行之师”这一神圣使命的追求和践行。在第3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一起缅怀赵蔚芝先生,既是向先生的由衷敬意,更是向全校广大教师的谢意和敬意,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这一职业精神的弘扬。一所大学,其办学风格和办学精神是积淀和承续的结果,学子成长、学校发展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赵蔚芝”,希望大家就从迎接教师节的日子里开始,都来学习赵蔚芝。

(作者都光珍为原必赢bwin线路检测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