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1日下午,“行知”社会实践团走访了一位退伍军人。

唐增才,一位退伍军人,曾服役于39军装甲3师高炮团。第一次见到他,是他来向我们这些来太河镇东同古村支教的大学生询问如何制作PPT。那时的我们对他的印象是一个愿意不断学习的创业者。后来,与他交谈,我们方知,他还是一位退伍军人。



1995年唐增才参军入伍,从最基础的炊事员做起,后来进入了侦察班,成为一名侦察员。当问及他入伍的原因时,他说,我选择当兵,一是因为我有服兵役的义务,我必须履行这个义务;二是因为,我不想后悔,我想成为一名军人。成为一名军人,这是唐增才埋藏在心底的的一份儿时隐时现却又一直放不下的执念。而现在,提起自己的部队,他也是不断向我们强调:“我们部队是王牌军,是当时装备最先进的部队。”在他的脸上有身为军人的荣誉和骄傲。

他所生活的地方子在太河镇西余粮村,是太河镇出了名的贫困村。幼年时,家庭贫困,作为老大的他,早早地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在讲述到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条件时,他略显无奈,他很想学习,也很好学习,就如我们初识他对他的第一印象一样,但是,家庭实在无法为他提供学业上的支持。他的这种好学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刚刚进入部队,他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入伍后的学习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想到这里,他笑着说,我没有想过要刻意为了拔得头筹去学习一些东西,只是看到新发的书,下意识地翻了翻,自学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只是没有想到,在后来的课上教导员会突然提问,所以能够回答下来。采访过程中,他提到最多的一个字是“憨”,其实这个字在他身上的体现便是“踏实做事,诚实为人,没有野心,甘于平凡”。

最初服役在东北地区,作为一名军人,唐增才时刻准备着,将“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常诵在口,更铭记于心。零下十几度的条件下,一个口令,全军出动进行外训,唐增才说:“不论条件怎样艰苦,对于命令,只有服从,这是我的天职,也是我的责任。”在这个军队中。每个人都认真对待任何形式的训练,在这样繁重而艰苦的训练过程中,危险时常相伴。唐增才提到自己在训练中曾有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说“当时,在三道林,就听见一声响,受训练经验影响,我当时就趴在地上,然后感觉大脑一片空白,等后来再看时是一块弹片擦过。我不怕危险,但当时真的是死里逃生的庆幸,也多亏部队训练让我始终保持警觉。”

生长于和平年代的军人,虽然直面战争的机会少了,但居安思危、高度严谨、踏实训练的态度属于现代的每一位军人。

从军十几年,唐增才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情,数不胜数,军人身上的责任担当精神、英勇顽强精神、乐观向上精神影响着他的余生。2007年退伍后,他放弃国家分配的工作,选择自主创业,用自己的创业带动家乡走出贫困。在他的眼中,食品安全问题是保障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百姓吃上健康的食品。

通向星星的道路是艰难的,诚然唐增才的创业路也走得十分艰难。他开始的时候从事兔子养殖,利用兔粪改良土壤、种植小米,实现生态循环。这时的他对于生态农业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2015年,他决定去北京学习,深入了解相关政策,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上的积累,在他回家后,全部转化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之上。“西裕麦子余粮谷”,家乡的小米作为他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品牌,通过自然农法、种养循环,实现自己的生态农业梦。



“孝敬父母、善待亲朋、回报社会”是他对现代大学生的寄语,也是他自始至终恪守的为人准则。

团队的这次走访,看到了唐增才身为军人的血性与不服输的精神。他说,未来的路可能也会走得很困难,但我坚信一定可以做到我想要做到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党和人民共同努力,努力将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在中国的疆土之上,正有许多与唐增才一样的老兵,将责任与精力放在祖国绿色发展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