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节气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习俗。此时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养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

气象变化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农家在这个时期既要时刻注意暴雨侵袭,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又要做好抗旱保收的田间准备工作。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各地温差不大。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民谚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边,雨不会下过来;若闪电出现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随着风云的翻转扑向头顶,那就要赶快躲避以免暴雨淋头。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大暑期间也是台风高发期。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不言而喻,是夏天气候的主角。近期全国多地出现洪涝灾害,请大家出行注意。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销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译文:

端坐在庭院之中,要怎么度过这炎热的天气。眼前没有遮阴的东西,只有窗户下面吹来徐徐清风。内心的平静可以退去热意,房间空的话自然就有凉意。这时候悠然自得的感觉,别人是难以体会的。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1、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过多的欲望就会使人烦躁,只有心静,以静制欲,以静心看现实,才能进入一方静谧的世界。 

2、怎样才能做到心静,就要“眼前无长物”,摒除生活中过多的欲念、杂念,这样就做到了“心静”,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

3、“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人生一切的欲望都来自不清净,不安稳,心静下来了,烦恼就少了,就能体会到“此时身自保”,可是这样的生活哲理,一般人很难体会到,所以最后白居易发出了“难更与人同”的感慨。

《销暑》既给我们介绍了消除酷暑的方法,也给我们展示了人生哲学。炎炎夏日,何以销暑?白居易认为,“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夏天里,我们内心要平静,要宁静,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要烦躁。我们所处的环境要简洁,干净,不要有太多的“俗物”,做到“室空”。这是告诉了我们销暑的方法。
怎样才能做到心静?要“眼前无长物”。没有过多过高的物质追求,摒除生活中没有必要的欲望和追求,这样才能做到心静。
心静的人烦恼少了,自然不会烦躁,才能体会到“此时身自得”。这样的生活哲理,可能一般的人体会不到,所以作者最后发出了“更难与人同”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