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虚》讲述邢云飞喜获一块“四面玲珑、峰峦叠秀”的佳石,自称佳石主人的老叟告诉邢云飞,这块文石“前后九十二窍,巨孔中五字云:‘清虚天石供’”。

图片

(于受万画,摘自《精短文言全图聊斋志异》)

文中的“清虚天”指道教地仙清虚王君所居洞府名。《太平御览》卷六六三《道部五》记载:“《名山记》曰:‘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天。’按《王君内传》云:‘在河内沁水县界,济水所出之源也。北有太行,东南有北邙嵩山,内洞天□,日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尾矣。宫阙相映,金玉镂饰,皆地仙所处,即清虚王君所居也。’”据文献记载,轩辕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登天王屋山设坛祭天,大战蚩尤,一统华夏,从此开创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天下太平,海内安然。黄帝在此拜广成子为师,得道成仙。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四方善士云集于此,道教鼻祖老子李耳以及仙人王子晋、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都曾在此问道,奠定了王屋山在我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宗首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洞天”。自唐代开始,这里相继建成了紫微宫、阳台宫、总仙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图片

文中的“石供”,指佳石清供。清供指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工艺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可以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苏轼在赏石名篇《怪石供》中写道“以怪石供佛印”,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后世遂有“供石”“石供”之称。但后人通常称谓的“供石”,是指可以上底托摆设的奇石,能陈列于案头几上,一般体量较大,其类别分为小品石、案头石、厅堂石、庭院石和园林石,这与《怪石供》中的江中小卵石是有所区别的。近年来,供石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中外藏石界的珍视。适宜作为供石欣赏的石种很多,常见的有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四大传统名石及绿松石、博山文石等。

苏轼在《怪石供》写道:“《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复为‘怪’矣。”按文章描述,苏轼从齐安江中得到各色似玉美石298块,盛于古铜盘,注入清水,作为案头摆设。这些怪石,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中有一块特别像虎豹之首,有口,有耳,有鼻,在众多的怪石中,特别出彩,苏轼戏称其为“群石之长”。

图片

青州怪石,主要产于山东省潍坊市的青州市益都至临朐县之间的山峦坡土中。该石的石质为石灰岩,质地细腻;石形玲珑剔透、千奇百怪;呈紫、灰、棕、黑等颜色,纹理纵横交错;大多都是细碎块状,小者仅几厘米,偶有高达数米的独体大块。造型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或以瘦、透、漏、皱见长,或以纹理奇特著称。宋朝杜绾《云林石谱》记载:“青州石,产于中土。大者数尺,小亦尺余,或大如拳细碎磊块,未成物状。在穴中性颇软,见风即劲,凡采之易脆,不可胜举。其质玲珑,窍眼百倍于它石。眼中多为软土充塞,徐以竹枝洗涤净,尽宛转通透,无峰峦峭拔势。石色带紫微燥,扣之无声,土人以石药粘缀,四面取巧,像云气枯木怪石欹侧之状。”清代沈心《怪石录》一节,收入青州怪石18种,并说明了该石的产地、特征、开采方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博山文石古时称青州石,因历史上博山曾属青州府管辖,现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博山的玩石者命名。文同纹,指有纹的石头。博山文石大都深埋于酸性红土之中,经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沟壑孔洞等形态,特别是因点划交错、延伸、平行或弯曲等变化多端的脉络,形成不同的皴折效果,典型的有荷叶皴、卷云皴、蜂窝皴、斧劈皴、核桃皴、折带皴,披麻皴等。明清时期,淄博地区的文化名人王士禛、赵执信、蒲松龄均是赏石爱好者,并有诗文记述和遗留的赏石。陈东升先生在《文石赋》中赞美:“皱瘦漏透,奇美至极。其奇,造型独特。山形与玲珑斗秀,抽象与具象竞异,以小见大,举世无双;其美,美在自然。纹理与意境共茂,妙趣与内涵齐生,天造神品,琼石丛生,堪与灵璧夺冠,敢同英德争辉。名扬长城内外,蜚声大江南北。”

图片

根据蒲松龄的描述,《石清虚》中被邢云飞视之为至宝的佳石很有可能就是现今的旱太湖石。太湖石,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它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