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螟》讲述,康熙朝翰林院侍读学士董讷家人不堪狐狸骚扰,借住司马孙祚庭家,仍然不能摆脱狐狸的纠缠。文中的孙祚庭,即康熙朝的兵部右侍郎孙光祀。

图片

(于受万画,摘自《精短文言全图聊斋志异》)

《山东通志》、乾隆版《历城县志》等资料记载:孙光祀,字溯玉,号祚庭,平阴县孙官庄人,为官后迁居济南历城县。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成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改授礼科给事中,后历任刑、兵、户、吏四科都给事中,6年中上奏20余疏,均指陈时弊,切中要害,深受顺治帝赏识,期间曾典试湖广。康熙元年(1662)补授四译馆少卿,例兼翰林职。他修葺馆署,考校译字生,成绩斐然。康熙十二年(1673)任殿试读卷官,晋升太常寺少卿。后历任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官至兵部右侍郎。康熙十八年(1679)充任殿试读卷官,也就在这一年他以老乞归。孙光祀前后任职20多年,惩贪剔弊,侃侃敢言。孙光祀工诗文,著有《胆余轩集》八卷,入《四库全书》。

图片


查阅《孙公祚庭墓志铭》,孙光祀最为人称道的,一是奏请斩杀吴应熊。孙光祀担任兵部右侍郎时,恰逢发生三藩之乱,当时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尚在京城,孙光祀秘密上书,建议诛杀吴应熊,以绝内患。平叛过程中,孙光祀出谋划策,为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二是赈济灾民,造福桑梓。孙光祀告老还乡后,正赶上灾荒年景,于是拿出家中的五百多石粮食,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等县的饥民,每日每户发给升余粮食,持续4个多月,救活饥民二三千人。以后,又两次捐谷赈济贫民。此外,他还为平阴老家的乡亲们修桥打井、兴学育人。
或许是孙光祀的善举感动了家乡人,人们编讲了一个神奇故事来赞颂他。

图片


传说康熙六岁当了皇帝后,只要不上朝,就在宫中和脾气相投的妹妹一起玩耍。有一天,孝庄皇太后在御花园同康熙和那位公主玩得愉快,太后逗问康熙长大后找不找媳妇,康熙回答说要找。孝庄便问他要什么样的媳妇,康熙便对太后说要娶公主。孝庄看到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毕竟还是个孩子,不懂婚姻嫁娶之事,也就不好斥责他了。康熙到了结婚年龄时,太后和王公大臣都忙着给他选皇后,但康熙一律不答应。孝庄问康熙时,才知道他还是要娶妹妹当皇后。太后拿祖训和伦理的道理教育皇帝,更是采取果断措施,隔断了两人来往。此时的孙光祀正在北京任兵部侍郎,他老家济南府有一个同公主年龄差不多的女儿。这个女儿乘船赶往京城参加皇帝选妃,遭遇风浪掉进河里不幸身亡。得知此事,皇帝的近身太监去安抚孙光祀,想到了一个妙计:孙侍郎封锁女儿已死的消息,让公主认孙侍郎为义父,马上秘密出宫,住到孙侍郎在济南的家里,再由山东巡抚名正言顺地以选妃名义把公主当成孙侍郎之女送往宫中。传说公主因得病猝死半路,没能入宫,可孙光祀却成为“名副其实”的皇亲,因此司马府所处的小巷也成为“皇亲巷”了。

图片


仔细阅读《孙公祚庭墓志铭》,根本看不出康熙帝与孙光祀的鱼水关系,而且孙光祀“以老乞归”康熙帝对他“慰留”也不甚强烈,所谓的皇亲之说更是子虚乌有。清朝的选妃制度与他朝不同,只在八旗少女中选秀,汉人女子不会参与。孙光祀认公主为义女参加选秀,当是平民百姓的臆想。如此来说,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传说而已。虽然《孙氏族谱》记载孙光祀确有一个女儿早殇,但早已许配给了山东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云南巡抚伊辟之子,当然不会去参加皇帝的选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