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细侯》写道:“(满生)门人义助资斧以归。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因以所苦,托市媪卖浆者达细侯。细侯大悲,方悟前此多端,悉贾之诡谋。乘贾他出,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贾归,怒质于官。官原其情,置不问。呜呼!寿亭侯之归汉,亦复何殊?顾杀子而行,亦天下之忍人也!”
《聊斋志异·董公子》写道:“(僮)忽闻靴声訇然,一伟丈夫赤面修髯,似寿亭侯像,捉一人头入。僮惧,蛇行入床下,但闻床上支支格格,如振衣,如摩腹,移时始罢。靴声又响,乃去。”

图片

(于受万画,摘自《精短文言全图聊斋志异》)
以上两则故事,蒲松龄均称关羽为“寿亭侯”。查阅相关资料,蒲松龄对关羽爵位的称谓其实是不正确的,关羽受封的爵位应当是“汉寿亭侯”。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关羽传记说的很清楚,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之后,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关羽汉寿亭侯。

图片

关于亭侯,据有关资料可知:亭侯是爵位名称,秦、两汉、魏、晋时设置,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初名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名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此文其意,在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分别称为乡侯、亭侯,可举例证明,如《楚汉春秋》载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又如汉末曹腾、曹嵩封费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刘备封宜城亭侯。至于亭,是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书·高祖纪》亦载,刘邦“为泗上亭长”。中国古代封爵一般有三个层次:王爵、五等爵和列侯,其中五等爵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列侯分县、乡、亭三个等级。关羽的汉寿亭侯属于列侯中最低等级。

图片

其实早在蒲松龄之前,已经有人将关羽的封爵误为“寿亭侯”。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记载:“俗人据小说《三国志》称公‘寿亭侯’,尤可喷饭。”清初毛宗岗认为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那段关于受封爵位的描述违反了历史常识,他不仅在书中删去了这段文字,还在评语中特别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图片

既然关羽的封爵是汉寿亭侯,那么相对应,作为地名的汉寿在哪里呢?复旦大学刘斐《汉寿亭侯考辨》考证:历史上曾有两个汉寿,一是蜀地之汉寿。以前叫做葭萌县,后刘备据蜀后改名为汉寿县,晋朝灭蜀后又改名为晋寿县,江左时期改名晋安,隋朝又改回汉寿旧名。二是武陵之汉寿。以前叫索,汉顺帝阳嘉三年改名汉寿,三国时期吴国将其改名为吴寿,晋灭吴后,又将其改回汉寿。这两个汉寿的行政级别都是县。据汉制,县侯、乡侯、亭侯的封地对应的行政级别是不同的,亭侯对应的封地应为“亭”,而且“亭侯之号不得袭用县名”,因此无论是武陵的汉寿,还是由葭萌改名而来的汉寿,均为县名,与汉制不符,“葭萌说”和“武陵说”都是不正确的。至于关羽封爵中的“汉寿”的具体地址,因为“亭”是行政级别较低的行政单位,又据史料未见武陵之汉寿县和蜀地之汉寿县其下有亭名汉寿,所以不可臆断汉寿亭必在武陵或者蜀地。但是“汉寿”是“汉寿亭”,而非“武陵之汉寿县”,也非“蜀地之汉寿县”,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