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狱》文末异史氏曰:“堂上肉鼓吹,喧阗旁午,遂嚬蹙曰:‘我劳心民事也。’”《述刘氏行实》记述:蒲松龄“五十余犹不忘进取。刘氏止之曰:‘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图片

(于受万画,摘自《精短文言全图聊斋志异》)
上述两文中的“肉鼓吹”,是指体罚犯人的声音。《类说》卷二七引《外史梼杌》云:“后蜀酷吏李匡远,性苛急,一日不用刑,则惨然不乐。闻捶楚之声,曰:‘此吾一部肉鼓吹。’”《古今谭概·鸷忍部第十六·肉鼓吹》也引用了这一典故。其意是,五代后蜀官员李匡远,性情残忍,几乎每天都要审讯犯人。一天不动刑,这天就感觉不舒服。他听到犯人受刑时的惨叫声,赞叹道:这是一部美妙动听的肉鼓吹。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鼓吹是鼓、钲、箫、笳等乐器的合奏乐曲,而肉鼓吹则是李匡远最为欣赏的用刑具鞭打犯人皮肉的合奏乐曲。
据史料所载:李匡远,五代时人。仕后蜀。孟昶时为盐亭令。时盗贼充斥,匡远擒捕无虚日,时人号之曰“健令”。已而迁盐铁判官,代宰相毋昭裔理使务。性卞急,一日不断刑,则惨然不乐。年八十二卒于任。

图片

蒲松龄一生汲汲于功名,五十多岁时还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妻子刘氏劝阻他,说了一段至理名言:你就是没有当官的命!如果有,这个岁数早已成了朝廷的大官了。做个平头百姓就不错,为什么要当虐人为乐的酷吏呢?可见当时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凡是官员都是残酷无情、欺压良善的酷吏。
酷吏指古代喜好严刑峻法的官吏。自司马迁开始,在正史中专为“酷吏”作传,汉以后,“酷吏”这一名目开始从正史中消失,但酷吏政治仍被后世沿用,而且在明清两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毒刑锻炼”,借汪文言案大肆逮捕吏部尚书赵南星等二十余人,将其中六人虐死于狱中,牵连官员甚广,曾一度导致朝署空虚。此正如《明史·刑法志三》所言:“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图片

《儒林外史》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写道,蘧公子讥讽新任南昌太守王惠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王太守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王太守并不知这话是讥诮他,正容答道:“而今你我替朝廷办事,只怕也不得不如此认真。”果然如此,王太守“钉了一把头号的库戥,把六房书办都传进来,问明了各项内的余利,不许欺隐,都派入官。三日五日一比。用的是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出来坐堂之时,吩咐叫用大板,皂隶若取那轻的,就知他得了钱了,就取那重板子打皂隶。这些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全城的人,无一不知道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因此,各上司访闻,都道是江西第一个能员。做到两年多些,各处荐了。”

图片

《儒林外史》中的王惠,就是一个典型的能干的酷吏,天天演奏“肉鼓吹”,南昌府的衙役和百姓被他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害怕。然而,这等酷吏,在其上司眼中却是全江西省最能干的官员,纷纷推荐他担任更高级别的官职。真可一叹!幸亏此官叛逆,遁入空门,否则全江西、全国估计都会响起“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