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推开一扇门,两朝三世六百年

经年前行,只为远方风景

止步回眸,留下遗世温柔

红墙之外有天地,红墙之内皆故事



图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首度对外亮相,该吉祥物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形象,分别为龙“壮壮”和凤“美美”。2019年2月19日-2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将联合于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这是故宫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参观。


图片





图片


01




故宫的榫卯结构




图片
图片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自建成600多年以来,光是地震就经历过大大小小200多次。但每一次地震过后故宫都安然无恙,那么是什么让这偌大的紫禁城冷眼旁观了深宫内的恩怨纠葛,历经几百年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一个凝聚了匠人智慧的重要发明——榫卯结构了。

如果将榫卯结构比喻成乐高积木中最简单的基本单位,那么几块基本单位结合出来的就是中国古建筑中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基础单位——斗拱。传说是鲁班发明了家具和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在明代《鲁班经》里就有鲁班发明榫卯斗拱结构的记载。

斗拱初现于战国时期,在唐代发展成熟,后来成为皇家建筑的专业构造。至明清时期,则更多地承载起装饰作用。从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历代斗拱演变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斗拱作用与艺术风格的逐代变化。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正因如此,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俗话说“榫卯万年牢”,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建筑体松而不散,能如太极般以柔克刚,巧妙化解地震冲击。

美观与实用的结合,是斗拱得以被广泛应用的关键。从故宫中随处可见的榫卯斗拱结构,到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中,乃至于上海世博中国国家馆的大红斗拱造型,我们传承上千年的建筑理念从未断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榫卯结构大赏




图片
图片



榫卯结构是各个部件采用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自宋历明,不断改进和发展,榫卯的结构和样式逐渐被固定了下来。现在常用的榫卯结构有33种,如楔钉榫(榫舌暗藏互揣)、挖烟袋锅榫、夹头榫、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插肩榫(牙条、牙头一木连做)、单榫粽角榫、双榫粽角榫、粽角榫(异型)、高束腰抱肩榫、抄手榫等;另外新加了17种,如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方材丁字形接合(齐肩膀、双榫透卯)、方材闷榫角接合(一方出单榫一方出双榫)、板条角接合(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榫卯结构的传承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榫卯结构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含而不露,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恒,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榫卯结构体现出的是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它是东方木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比汉字更具代表性,是东方智慧的真正象征。工业时代的发展让人们逐渐忘却了我们古老的文化,海外的榫卯结构的爆火却勾起了我们的回忆,记起老房子的窗、柜,记起中国建筑的灵魂,记起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新拾起榫卯结构,赏古建筑之美,展文化自信之伟力。

END





—往期推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璐

初审:王梦蝶 朱子涵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